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3-04-08 浏览次数:296
四月伊始,春意盎然,春季气候普遍存在气温回升快、气温变化较大的特点。近期温度下降、春雨连绵,又恰逢清明假期,民众外出踏青、春游、扫祭活动增多,容易引发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河南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广大居民本月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典型表现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本病常呈自限性,病程一般为3-4天,但部分老人、儿童、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会因出现肺炎或者其他并发症发展成重症病例。近期我省流感病毒感染人数仍处于高位,新冠病毒感染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出现叠加流行的风险依然存在,外出仍需做好个人防护。
(1)医务人员, 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
(2)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
(3)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
(4)重点场所人群,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
(5)其他流感高风险人群,包括60岁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等。对于≥6月龄且无禁忌证的人群均可接种流感疫苗。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目前我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处于低水平流行阶段。由于新冠病毒毒株易出现变异,春季人员外出增多,二次感染的风险依旧存在,广大居民仍需保持警惕,做好常态化防控措施。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和手、足、臀或口腔出现皮疹或疱疹,4-6月为发病高峰。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暴发,家长和学校要做好对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2.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不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不在未经消毒处理的游泳池中游泳或玩耍。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3.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4、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可累及其他腺体、神经组织和脏器,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冬、春季最为常见。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病人唾液传播,通常在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托幼机构和学校需警惕暴发疫情的发生。
1.接种流腮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腮的最有效手段,对未患过流腮、未接种过疫苗的人,应及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量使居住场所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和清洁卫生。经常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