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爱心扶贫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帮扶集锦/

河南社旗产业扶贫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0-10-26       浏览次数:377

“蔬菜基地就在家门口,在这干活儿,一年多收入万把块,产业发展让俺端上了增收‘铁饭碗’。”10月21日一大早,社旗县太和镇刘集村贫困群众刘金梁就赶到了村边的鑫达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和工人们有说有笑地忙着移栽苔菜菜苗,脱贫的喜悦、致富的希冀正如朝阳般冉冉升起……

近年来,社旗县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在精准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上下足功夫,全面走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兜底扶贫路径,以“四路”促“四变”,以“实招”谋“实效”,确保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小康路上不落一人,接续圆梦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路,“输血”变“造血”。该县牢牢牵紧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积极创新机制,强化要素配置,制订差异化扶持措施,围绕“蔬菜、中药材、林果、畜牧”四大扶贫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了满义蔬菜、安菜达蔬菜,仲景艾草、卓和林果等11个县级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县扶贫产业总面积达到25.64万亩,累计带动贫困户6万余户次。

产业发展筑牢脱贫根基。通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现了扶贫方式由“输血”救济向“造血”自强的根本性转变;种树种花种风景,种菜种药种财富,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铺就了产业致富路。

稳岗就业路,“授鱼”变“授渔”。坚持把实现贫困群众技能创收、就业增收作为突破口,强力推进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和组织劳务输出、吸纳本地务工、扶持返乡创业、安置扶贫公益岗位“四个优先”,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就业”,广泛开展送政策到人、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村扶贫行动;同时,对实现稳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依据务工收入情况发放就业奖补。扶贫重心由简单“授鱼”向精准“授渔”的转变,让“一技在手、脱贫无忧”变为现实,贫困群众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今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23607名贫困劳动力,已全部实现稳定就业,其中劳务协作对外输出1460人,就近就业2999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29人,中介组织介绍就业6422人,利用再就业资金设置公益岗4927个,利用县级整合资金设置公益岗位2369个,自主外出务工5201人。

消费扶贫路,“难卖”变“易销”。坚持以消费扶贫为抓手,出台《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互联网+战疫情促销售助脱贫”活动,持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多措并举帮助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了农产品从“卖难”到“易销”的转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消费扶贫聚力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该县依托中通大爱农产品有限公司,携手全县19家生产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老家赊店”品牌商标,通过中国邮政集团电商平台“邮乐网”系统,开展8大类108种农副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实现消费扶贫销售额680万元;借助南阳市结对帮扶社旗的独特优势,加强与市工业信息化局、市供电公司、市商务局、市师范学院等帮扶单位对接,驻村第一书记还主动充当“卖菜郎”“菇太郎”,助力开展消费扶贫,累计实现消费扶贫销售额446.5万元;利用消费扶贫832平台,在全国消费扶贫工作系统中通过国家审核的扶贫企业74家、扶贫产品378个,成功上架面粉、红薯粉条、香菇、石磨香油等特色产品67种,累计实现销量130余万元。

兜底保障路,“孤苦”变“幸福”。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脱贫攻坚收官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社旗县把特殊贫困群体兜底保障工作作为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对符合“三类人员、六种情形”条件的人员,灵活实行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养老机构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卫生机构集中治疗康复“四集中”的办法,采取社会资源、政策资金、部门职责和医保政策“四种整合”措施,有效破解机构建设、运营经费、监督管理和医养结合“四大难题”,妥善解决了谁来兜底、长期运营住得起、谁来监督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等问题;同时,通过分类施策、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确保兜得全、兜得住、兜得好、兜得稳,让鳏、寡、孤、独、病等特困群众实现了从“孤苦无依靠”向“幸福有奔头”的转变。

攻克贫中之贫,全县不拉一人,“兜底网”筑牢“幸福线”。目前,全县累计筹措投入资金1.06亿元,建成“四集中”机构100家(其中幸福大院52家),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兜底保障对象中,符合条件的2609人全部入住相应机构集中供养,实现了“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

“四路”畅通,脱贫见效。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8235户88224人中,已稳定脱贫24573户8156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36%降至0.99%,85个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贫困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Powered by YXcms 2012-2014 yxms.ne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