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爱心扶贫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帮扶集锦/

汝南:守住“仁义”之根 传承文化之魂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4-07-25       浏览次数:87

宽阔平坦的户户通道路、怡情雅致的仿古牌楼、美观大气的手绘墙画……近日,走进汝南县三桥镇臻头河村仁义井自然村,一幅“村美树绿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现。


仁义井村位于汝南县城南5公里,溱头河北岸,G230国道东侧,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厚重历史文化的村庄。2023年,该村入选为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
“别看我们村不大,但环境好,人和善。”问起该村人文景观,83岁的丁齐英老人笑着说,“应该是和‘仁义井’的故事有关。”几十年来,她从没见过村里有打架斗殴、赌博打牌、不孝敬老人等不文明现象,整个村庄环境整洁,民风淳朴,邻里和睦。
村名取名仁义井源于东汉慎阳(今正阳县)名士黄宪(字叔度)与山西介休人郭泰(字林宗)的故事。东汉末年的一个夏天,山西名士郭泰从颍川出发,到汝南郡(今汝南)拜访黄宪,行至城南十八里处、溱头河桥北头,饥渴难耐。正当他要寻水喝时,见路边大树旁有口水井,树下有几个人在乘凉、聊天,其中一人正捧着水壶饮水。郭泰便走到水壶主人前作揖,请求借用水壶,提水喝。水壶主人毫不犹豫地把水壶递给郭泰。郭泰一不小心把水壶破掉入水中,于是便拿出银两要赔付,水壶主人说什么也不愿接收。郭泰见此人文雅知礼,举止不俗,想与他交个朋友。于是,就提出互通姓名,没想到此人正是慎阳的黄宪。后人为纪念这两位誉满天下名士的礼让故事,便称这口井为“仁义井”,村称“仁义井村”。
据《汝南县志》记载,明代汝阳(今汝南)知县岳和声建有碑记,清同治八年知事温琛重修。仁义井由青石铺扣,井壁用青砖围砌,井底较深,水质清澈。民国之前,周围百姓皆饮用井水。解放后因年久失修,此井被废,石碑也荡然无存。
2020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高度重视对仁义井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按照“保古迹、复古物、传文化”的原则,以仁义井为中心,对周边古址古迹进行挖掘、修缮、修复、扩建。新修了仁义井村道路、仁义小广场、仁义亭,重修“仁义井碑记”石碑,绘画了仁义井地名文字壁画等,吸引更多的人到此观光游览,体验“仁义”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丁齐英老人介绍,仁义井村是一个移民村,早期全村的8户人家有7个姓氏,素有“七姓八家”之说。如今全村有40多户,也有很多姓氏,但村民们世代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当年外村、外县人去仁义井取水,村民从不阻拦,而且给予帮助。仁义井村的村民世世代代守望着“仁义井”,也守望着和顺善良和仁爱正义。
“做个好人!”聊起对仁义文化的理解,村民白文革说,她丈夫兄妹4人,婆婆去世早,公公患有心梗、脑梗等疾病,不能自理已10多年。妯娌两个和大姑姐争着照顾老人,从没因照顾老人,产生过矛盾。她们村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婆媳关系都很融洽,从没听说过有嫌弃、不养活老人的事发生。
近年来,三桥镇着力打造“仁义之乡”文化品牌,把传承“仁义文化”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让仁义井的故事在当地世代传颂。先后涌现出“全国拥军模范”段兰英、“中国好人”贺一平、“全省五好文明家庭”许小贤、“感动天中”人物张保华、驻马店市“道德模范”余忠凤、汝南县“道德模范”刘四超、苏小喜、徐新改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用实际行动续写着仁义文化故事。下一步,三桥镇将把仁义井村的历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仁义井、溱头河等景点,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美”“百姓富”,让千年古村焕发新活力。
Powered by YXcms 2012-2014 yxms.ne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