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贞丰县挽澜镇拥跃村千亩稻田美如画卷,绿波中稻鱼共生,稻浪起伏、稻花飘香,田边道路纵横交错,车辆来回穿梭,村民们或忙于田间劳作,或在村子里张罗生意,一幅乡村田园美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回首过去,村里流行着“一年忙到头,屁股在外头”的谚语。拥跃村距离贞丰县城二十多公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基础设施滞后,经济发展受阻,长期处在贫穷困苦中。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拥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要从黎劲松2018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说起。 黎劲松是兴义公路管理局党委派驻贞丰县挽澜镇拥跃村驻村…
含山县仙踪镇五里行政村属丘陵地区,五里村原来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都很薄弱,曾流传“田地薄、水井深,有女不嫁五里村”的民谣。6年前,五里村因贫困发生率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无村集体经济收入等原因,被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产业扶贫首要条件是选项科学、因地制宜、符合长远发展。“金稻渔”特色种养项目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拍脑瓜”工程。为确保“金稻渔”高效综合种养模式能在五里村落地开花,石小平多次带队赴五里村调研勘察,对水质、土壤、圩口进水等进行全面论证,结合五里…
年近六十的李林法是长丰县双墩镇华丰村贫困户,几年前儿子身患重病,高昂的医药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虽然老李俩口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但也难以支撑看病的费用。 直至2014年,李林法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健康扶贫政策的保障下,高昂的医疗费有了着落,儿子的病情也一天天好转起来,这让老李一家看到了希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脱贫致富,老李夫妇决定自力更生,“我们有手有脚,要靠自己摘掉‘穷’帽子!”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老李俩口子,决定开始养龙虾。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老李家…
面对人生困境,有些人选择了屈服,有些人选择了颓丧,但是通山县燕厦乡的贫困户梅前皇,面对困难,他挺直腰板,没有“等、靠、要,”而是敢拼敢干,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梅前皇,湖北省通山县燕厦乡湖山村人,1986年8月出生,中专学历,家庭人口4人,2014年评为贫困户,2017年脱贫。这些年来,在各项惠民政策的帮扶下,通过自已不懈的努力,由一个贫困户转身为富裕户,也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周边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五十多岁的他,与柑橘相伴就有三十年了。他看似普通且憨厚,身上却有…
权东魚、男、现年50岁,全家5口人,齐镇村15组人。早年因其父亲身体多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体弱多病,失去劳动力,女儿上学,夫妻两人靠种植的5亩猕猴桃维持一家人生活,2015年经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政府审核,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治贫先扶业。权东鱼有5亩猕猴桃分3片栽植,远的疏于管理,很少挂果,近的勤于耙地,死株缺株严重,加之长期化肥施入,土壤板结严重,一年干到头5亩猕猴桃园收入只有一万余元。猕猴桃投入多收入少也成了权东鱼的心病。 在党的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下,帮扶干部为他家猕猴桃制定了…
家住金沙县后山镇坎坝村的蔺昌明夫妻俩在党的脱贫政策帮扶下,逐步走上脱贫致富路,过上幸福新生活。 过去,蔺昌明家居住的地方,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家庭条件差,子女又多,他们夫妻又没有技术,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眼看周围的年轻人都纷纷走出村子去外地打工,蔺昌明也跟着走出去闯荡。但由于文化程度低,干的尽是力气活。因为家庭人口增加,开销也越来越大。尽管他不分白天黑夜的奔波,贫困始终如影随形。? 2008年11月,儿子出生,本该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欢声笑语,但因小女儿一次意外的高烧导致残疾。蔺昌明不得…
家住金沙县后山镇坎坝村的蔺昌明夫妻俩在党的脱贫政策帮扶下,逐步走上脱贫致富路,过上幸福新生活。 过去,蔺昌明家居住的地方,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家庭条件差,子女又多,他们夫妻又没有技术,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眼看周围的年轻人都纷纷走出村子去外地打工,蔺昌明也跟着走出去闯荡。但由于文化程度低,干的尽是力气活。因为家庭人口增加,开销也越来越大。尽管他不分白天黑夜的奔波,贫困始终如影随形。? 2008年11月,儿子出生,本该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欢声笑语,但因小女儿一次意外的高烧导致残疾。蔺昌明不得…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镇政府派来的好干部, 在听了我的养牛想法后,主动帮我申请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还让我参加养殖技术培训。”8月24日,休宁县海阳镇首村村的贫困户王国宾谈及自己的养牛事业时,脸上满是笑容,“从最初的10头牛,到现在的20多头牛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2014年,王国宾一家人挣扎在贫困线上,共7口人,父母亲年老多病,大哥患肢体残疾无法工作,妻子腿部残疾行走不便,两个女儿读小学,全家无稳定收入来源,加之开支较大,村委会经过研究决定将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