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和朋友微信聊天问我早餐吃什么,正好我在吃早饭,就随手拍了过去。朋友说:“你这早上还真能折腾,真用心,我早上吃啥饭取决于我家昨天晚上剩啥”,把我给逗笑了,说得很实在。从前很多时候我早餐也都是打扫前一晚的剩饭,后来才慢慢调节,晚上尽量不剩菜,除非一些馒头、米饭等主食。这些主食可以二次加工做点花样早餐,这样也会有食欲;有特殊的剩菜留到中午吃。 每天早起半小时,一顿可口的早餐就一定上桌,不一定多丰盛,只要和自己的口味就行,什么叫好吃,就是自己愿意吃的东西就是好吃! 来看看我今天的早餐,可以算是轻食…
李启安是黄陂区蔡店街长生村李家咀一位淳朴的农民,业余爱好就是画人像。2014年李启安因在外做生意失败,欠下数万元外债而被列入建档贫困户。2016年7月的一天,在家务农的他受到街道干部黄志伟的启发:为农民新居画墙绘,既可以赚到钱,还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让他茅塞顿开,眼前一亮,从此李启安走上画墙绘的致富之路。
陵水英州镇田仔村胡朝干以技术领跑脱贫路,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学习,大力发展种植芒果与冬季瓜菜,并借助相关政策扩大种植面积促增收,成为村里的一名脱贫致富带头人。2020年,他获评海南省级脱贫光荣户称号,今天,《我的脱贫故事》一起来看看胡朝干的脱贫致富历程。 胡朝干是陵水英州镇田仔村村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管理自己种植的芒果。胡朝干告诉记者,自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便鼓足干劲、发挥智慧,积极参加观看驻村工作队开展组织的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不断学习掌握了种植技术。在驻村帮扶单位的带动下,他…
市直驻大悟县黄站镇红联村工作队在走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发现,贫困户张均田在自己后院养了几十只兔子。 成兔每只能卖一百元,而且对场地、技术要求也不高,喂养也只用割一些草倒也不累,非常适合年迈的张均田,是个增加收入的好路子。 张均田是低保贫困户,今年71岁,膝下还有一个读初中的女儿,两人在红联村吴洼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生活。 老张去年还养了十多只羊,由于年迈体弱无力喂养,今年便放弃了。养兔子比较轻松,还有补贴,老张便在自己的后院搭了窝棚,养起了兔子。 兔子繁殖快,不到半年老人就先后饲养了50余只。 …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田关镇谢家庄村谢晓峰是村里的扶贫协管员,自全面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他常年奔走于扶贫事业的第一线,无数次踏入村中每一户建档立卡户的家门,从每一户家庭成员信息到种养殖产业,从享受的扶贫政策到扶贫项目,他都能详细道来,每当扶贫工作安排下来,他总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除了工作中的积极向上,他还在闲暇时间学习香菇种植技术,成为了村里的香菇种植指导专家,为村里想要发展香菇产业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俨然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并且今年他发展了三万袋香菇,“今年种了三万袋,保守估计能够净赚1…
在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刻,在全县上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9月25日上午,汝南县扶贫办、金雀公司汝南分公司和南余店乡党委政府在李楼村文化广场联合举办了欢庆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消费扶贫月活动。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赖学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残疾人理事长闫金环,县政府副县长韩崇江,县扶贫办副主任刘通,金雀公司汝南分公司总经理马东,南余店乡党委书记张钊远,党委副书记、乡长霍涛等出席活动。 此次活动还特别设置了“特色农产品展”,现场全面展示了南余店乡各村精心挑选的花生、红薯、皇…
2006年12月,汝南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2007年春天,中央电视台派摄制组拍摄大型文献片《千年古县·汝南》,最近,我踏遍了汝南的大街小巷,对汝南地名文化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当我的鞋跟敲击着青石板路面发出清空的回响,当我看到灰砖黛瓦缝隙里小草和瓦笋的摇曳,当我听着居民关于古街巷的细细诉说,我不由慨叹:汝南真是历史的活页,每一个街巷都记录着一段故事,每一块石板都凝固着一段历史……单从汝南街巷的名称,就可对这个千年古城的历史窥见一斑。 汝水汤汤。漫步汝河岸边…
2020年7月15日,汝南县王岗镇何岗村贫困户李海伟一大早赶往自家承包的鱼塘里撒投鱼草。 从贫困到致富,并不是只有一步之遥。李海伟说,勤劳才是他脱贫致富的法宝。李海伟,今年48岁,全家6口人。前些年家中出现重大变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负债累累。李海伟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帮扶队员一趟趟往其家里跑,为其讲解扶贫政策,鼓励他自力更生、发展产业。2017年初,在村两委干部和帮扶队员帮助下他开始承包河道、搞水产养殖。然而,在养鱼初期,由于缺乏资金,李海伟的养殖规模一直上不去,几乎没有赚到钱。2…
“爱凤每天既要赡养70多岁的公公婆婆,还要照顾3个未成年的孩子,饲养2000多对肉鸽,家人的一日三餐、洗洗刷刷、里里外外全由她一人承担,她从没叫过一声苦和累。”4月7日,汝南县常兴镇穆屯村党支部书记白炯说起村民赵爱凤赞不绝口,“要不是赵爱凤,这个家早散了。” 1988年,赵爱凤与爱人时文生在河北一家砖厂打工时相识相爱。夫妻俩勤劳能干,10年打拼,先后攒下20多万元,家里除盖起了两层小楼、购买了四轮车外,还有一定的存款。随着3个孩子的降临,1999年时文生也回到家乡,在附近打些零工。赵爱凤边带孩…